2025年8月26日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要求以科学技术、产业发展、消费提质、民生福祉、治理能力、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。
解读
《意见》要求到2027年,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,新一代智能终端、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%。到2030年,新一代智能终端、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%,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到2035年,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,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。
《意见》明确提出要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,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、组织架构、业务流程等,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、产品和服务体系,探索全新商业模式。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,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、中试、生产、服务、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。加快工业软件创新突破,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。
图1 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
制造业是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,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;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主导技术,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“头雁效应”。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是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重要内容,对于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近年来,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,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。2024年6月,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《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(2024版)》,提出加快构建满足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“人工智能+”高水平赋能需求的标准体系,夯实标准对推动技术进步、促进企业发展、引领产业升级、保障产业安全的支撑作用,更好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。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也强调,要持续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、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,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,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、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。
从地方政策来看,自从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提出要持续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之后,各地政府纷纷结合自身产业特色,出台人工智能专项政策,已有北京、天津、四川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河南、广西、广东、安徽等省市出台了人工智能专项行动,并针对制造业领域有相应的规划,如表1所示。
表1 各省市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相关支持政策(部分)
当前,人工智能对制造业的重塑,已全面覆盖价值链全流程,从产品创新的“源头”到服务闭环的“终端”,每一个环节都在经历深刻变革。例如,研发设计环节,AI借数据学习提供设计方案并加速迭代,推动创新向“数据驱动”跨越;生产制造环节,AI优化排程与设备预测性维护,实现生产从“被动运维”到“主动保障”转变;质量管控环节,AI凭机器视觉等技术构建“检测-溯源-预警”闭环,升级质量管理模式;供应链物流环节,AI结合智能设备动态优化库存与路线,推动管理向“动态智能”转型;营销服务环节,AI精准画像与预测需求,助力制造业向“产品+服务”高附加值模式升级;同时,AI还在教学培训(如定制方案、AI 数字人教学)与IT运维(如故障预测修复)等场景发挥作用,提升企业运营效率,如图2所示。
图2 制造行业AI应用场景(部分)
从政策引领到技术融合,从全流程渗透到全价值链重塑,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正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“核心变量”。它不仅打破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瓶颈,更重构了产业竞争的底层逻辑,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注入了持久动力,未来随着技术持续创新与应用不断深化,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必将释放更大潜能,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更高质量、更具韧性的发展新阶段。
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AI智造圈”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